1月9日发布的《城市信用监测月报(2024年第11期)》显示,沈阳城市综合信用指数87.98分,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六、东北第一,与第一仅相差0.67分。记者当日从沈阳市数据局获悉,2024年该局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关于建设“东北数字第一城”的总体要求和“信用体系建设要有大突破、争先进”的批示精神,在平台支撑、信用数据归集与治理、信用信息应用服务、信用标准及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创新突破。会同市发改委、市营商局以信赋能,积极打造信用适数化发展新路径,争创全国信用工作典范。
近期沈阳市信用监测排名持续上升,尤其在特定信用信息和专项信用信息归集上有显著突破,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全国城市信用高峰论坛屡获嘉奖;在国家2024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预观摩会中,沈阳信用建设成果获得东北及中部地区第二名,成功晋级全国总观摩会,将与晋级的其余8个城市角逐“示范单位”称号。
城市信用工作状况关系营商环境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。市数据局以坚持创新、持续突破为目标,进一步夯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基础,激发数据要素效能,推动市场化配置改革,积极开展“数据要素×”行动,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,成立辽宁省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,完成全省首笔数据产品交易。
打造信用信息共享中枢,构建信用数据服务支撑体系。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、信用基础库、数据中台中枢等数字政务建设全力支撑社会信用建设工作,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纵向贯通国家、省、县(区),横向联通36个市直部门,216个区县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,创新打造大数据归集共享模式,对类别、信息、更新周期可视化监控,实现信用业务全方位覆盖、全流程可控;截至目前,平台归集数据总量29.1亿,涵盖水电气、企业纳税等16类信用信息,涉企数据全部实现格式化,治理效能提升98%,与信易贷平台实现全量数据互通共享,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。
推出信用修复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,好信用赋能营商好环境。对信用修复实施“一套标准、一窗受理、一站办理”,线上实现信用修复全程网办,线下开通指导专线,确保信用修复难题“一次办”,将市级信用修复审核时限从原来的3个工作日压缩至即时办结,经我市初审的信用修复国家审批通过率达100%,累计完成信用修复2331件,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,推动政务服务工作效能提质增效。
出台多项改革标准,建立层级完善规范高效的制度化保障体系。2024年,市数据局出台全国首个《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规范》省级标准,有效规范全省企业信用评价工作,促进市场主体诚信经营,为全国提供沈阳经验。目前已建立74个重点行业信用档案及23类重点职业人群的信用档案,预计2025年将建立100类重点企业信用档案。
创新场景应用,构建“信用+”服务体系。全国首创信用保函制度,释放流动资金10.68亿元,缓解企业资金压力;打造“三化”信用融资服务平台,授信额度20余亿元,给予全国性经验推广;完成144家采购人和192家代理机构信用评价,对诚实守信供应商取消投标和履约保证金,实现政府采购“零成本”;“好政策”直达快享平台与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对接,缩短审批流程,为守信企业提供“零申报、零审批、秒到账”服务,发放政策资金23.47亿元;将全市1695家培训机构的信用档案作为办学许可、年检、发布黑白名单的重要依据,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。2025年,将继续发挥数据要素价值,推动各行业(领域)创新信用应用服务场景,重点在招投标、信贷融资、证明事项、政府采购、12345等领域提供信用便企惠民服务,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,着力打造以信用数据要素价值支撑的普惠金融产品。